English

回归与发展——

1999-12-22 来源:中华读书报 吴扬 我有话说

今日中国,马克思的名字几乎家喻户晓,而马克思主义的研究,亦成为中国思想界不容回避的课题。因为,对我们来说,马克思主义不仅是一种学说,一种信仰,它还是我们真实的历史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是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现实必需的思想养分。历史是无法逃脱和忘却的,而现实更需要我们深刻地反思这一段历史中理论研究的经验和不足。作为中国年轻一代马克思主义哲学家倾尽20年心血的代表作,《回到马克思——经济学语境中的哲学话语》(张一兵著,江苏人民出版社1999年版)应运而生。

150年前马克思主义哲学创立的思想史意义,其真谛就在于宣告了包罗万象的终极真理体系的终结,使哲学成为一种随着社会实践不断向前发展的思想运动。只可惜,在相当长的一个历史时期内,马克思主义的科学世界观从根本上被曲解了。马克思主义哲学不再是一种融于历史的社会实践,一种指导人们认识和解决问题的思想武器,而变形为仅仅存在于书本的教条,即传统的哲学解释框架——哲学教科书体系。在本世纪30年代,由于特定历史条件所形成的传统哲学解释框架,固然有其一定的历史合理性,但究其根本,它并没有真正体现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本质,即科学的实践的唯物主义。因此,在作者看来,如果说我们今天要发展马克思主义哲学,首先应做的事情倒不是“破”,特别不是去刻意砸烂那个并非等同于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传统哲学解释框架。我们应该首先历史地回到马克思。这种回归,不是回到马克思书本,也不是简单地重复马克思说过的原话,而是背负着当代的思想成果与马克思的逻辑视界历史地融合在一起。我们回到马克思,既是要寻着一个真实的理论起点,同时也要以今天最新的社会实践和自然科学成果丰富和发展马克思主义。

依凭上述指导思想,作者首先立足于文本解释学的方法,在国内第一次以《马克思恩格斯全集》历史考证第2版(MEGA2)为文献依托,并以对当代理解马克思思想发展的五大解读模式的认证和分析为前提,系统地研究了马克思、马克思哲学思想的历史发展过程。由此,作者重新理解了马克思主义的三大理论来源和马克思哲学思想的两次革命性转变,全面地纠正了把马克思主义哲学简单地理解为费尔巴哈的唯物主义和黑格尔的辩证法的“剪贴”的错误观点。文本的研究离不开解读思路的变革。作者认为,传统研究之所以忽略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方法论功能,其主要原因还在于他们仅仅囿于哲学的基地来解读马克思。然而,对于马克思来说,哲学不仅仅是解释世界,而更在于改变世界,其真正的发展动力源于对现实的关注。根据恩格斯后来的叙述,当时他们进行哲学研究、关注现实的主要途径就是经济学。因此,作者转换传统的从哲学到哲学的解读思路,第一次“从马克思经济学研究的深层语境中去重新探索他哲学话语的转换”。正是由于这种解读思路的转换,作者通过对青年马克思的“人本学社会现象学”和资产阶级古典经济学的“社会唯物主义”的确认,作者指出,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本质,是马克思在经济学、历史学等科学基础上建构出来的批判的历史现象学。因此,马克思主义哲学不是抽象的理论体系,不是现实的直接映照,也不是先验的价值判断。马克思主义哲学要求走出纯粹的哲学理论基地,以科学分析为基础,以价值判断为导向,对人类历史的特定发展阶段作出具体的说明。翔实的资料、深厚的学术修养和独特的研究视角,使得本书对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建设现实,极具启示意义。

手机光明网

光明网版权所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网版权所有